當牙齒缺失時,植牙是目前最佳的解決方案。然而,植牙手術後,口腔組織的修復和健康對於植牙的成功至關重要。在這方面,口腔益生菌可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牙齒植入手術包含多個階段,包括手術部位的癒合,骨結合,以及植牙周圍軟硬組織的穩定性。這些過程中,炎症反應、組織再生以及骨組織的生長和穩定性都是關鍵因素。

益生菌是一類有益的微生物,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許多健康領域。在口腔健康中,益生菌可以幫助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並促進免疫調節。此外,研究顯示,益生菌也可能對口腔組織修復和植牙後的癒合過程有正面影響。

首先,益生菌可能有助於減輕植牙手術後的炎症反應。這對於減少手術部位的腫脹和疼痛非常重要,有助於患者更快地康復。

其次,益生菌也可能促進口腔組織的再生和修復。植牙手術後,口腔組織需要進行修復和重建,而益生菌可能通過促進細胞增殖和組織再生來幫助這一過程。

此外,益生菌還可能有助於促進骨結合的過程。骨結合是植牙成功的關鍵,它確保植牙穩固地牢牢固定在骨頜中。研究顯示,益生菌可以促進骨細胞的活性和生長,從而有助於骨結合的形成。

總的來說,口腔益生菌可能對植牙後的組織修復和健康有著正面的影響。然而,目前的研究還相對有限,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確認益生菌在口腔健康中的確切作用和應用方法。如果您正在考慮植牙,建議諮詢專業口腔醫生,了解益生菌在您個人情況下的適用性和效益。


1.口腔益生菌如何增強植牙效果

在全球範圍內,口腔健康問題一直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牙齒缺陷和牙齒脫落對人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產生深遠的影響[1]。自從Brånemark教授提出"骨整合"理論以來,口腔植入學領域經歷了蓬勃的發展[2]。由於牙齒植入在口腔功能和美觀方面具有出色的修復效果,因此已成為常見且受歡迎的牙齒缺陷治療方法[3,4]。

然而,牙植手術的成功不僅依賴於牙科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的技巧,還受到術後傷口癒合、骨整合、骨小懸骺修復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對植牙的最終結果具有顯著影響,特別是在涉及多顆牙齒或手術複雜的情況下。在將植體植入顎骨後,最初的過程涉及成骨細胞的分化、遷移和附著到植體表面[5,6],形成未成熟的編織骨。隨後的數月內,完成骨重塑,形成致密的鱗片骨[6]。植體與周圍骨組織之間通過骨整合生物學上相互聯繫,這是一個基本的過程,能夠產生功能性和穩定的連接。然而,并非每個人都能成功完成植體骨整合,例如患有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的患者[7,8,9,10]。雖然成功的骨整合和後續的修復對於口腔臨床實踐中的醫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義,但確保植體支持的修復物的長期健康和穩定仍然是一個重大問題[3]。骨組織表現出動態重塑,受到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影響,包括患者特有的特征和病理條件。植體周圍的骨損失稱為邊緣骨損失[12,13]。邊緣骨損失不僅影響植體穩定性,還可能對患者的美學效果產生重大影響[13]。在影響植體穩定性和邊緣骨損失的因素中,植體周圍疾病和相關的炎性反應是最常見且具有臨床意義的挑戰。與牙周疾病對天然牙齒的影響類似,植體周圍炎症病是植牙健康的障礙[14]。植體周圍炎症的患病率非常高,在歐洲、南美洲和北美洲高達43%[15]。這是一種由口腔中的各種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植體周圍的軟組織和硬組織逐漸被破壞[15,16],最終可能導致植體鬆動和失敗[16]。根據骨免疫學的最新見解,牙體周圍的骨損失不僅僅是由于植體周圍疾病的病原菌的作用[11]。免疫介導的炎症反應也可能影響牙體周圍骨[11],這涉及患者的整體系統狀況。這進一步強調了免疫系統在植牙牙科學中的重要作用。牙科醫生在植入手術后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需要認識到,植入物的後期治療需要牙科醫生和患者共同進行持續的維護和護理。

口腔是一個複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保持著口腔微生物群與人體之間的密切關系[17,18]。無論是口腔黏膜的癒合還是後續的植體周圍疾病,都已經證實局部微生物在這些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并非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19]。在人體和環境中自然存在的某些類型的微生物對人體具有有益功能,對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微生物通常被稱為"益生菌"[19]。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益生菌是在適量給予時對人體有益的活性微生物[20,21,22]。通常,益生菌屬於某些細菌種類,例如嗜酸乳桿菌、嗜酸乳桿菌、植物嗜酸乳桿菌、嗜酸乳桿菌、雷氏乳杆菌、嗜酸乳桿菌、長双歧杆菌、幼生双歧杆菌和動物双歧杆菌[22,23]。枯草杆菌是枯草杆菌屬的一個具有益生特性的物種[23]。此外,黏液氨菌現在被認為是新一代益生菌,在各種疾病中發揮著有益作用[24]。除了腸道內的益生菌,口腔微生物群中的唾液链球菌是一個突出的代表,被廣泛認可為益生菌。它在預防牙齒蛀牙和牙周疾病方面起著重要作用[25,26]。

在歷史上,益生菌對腸道微生物群的調節作用得到了承認,表明它們在預防和管理腸道疾病方面的潛力[27]。然而,益生菌的影響不僅限于腸道。新興的證據凸顯了益生菌在調節人體其他組織和器官方面的關鍵作用[28,29,30],特別是在免疫調節方面。這一現象可以通過廣泛認可且廣泛研究的腸道-大腦軸和腸道-骨軸概念來解釋,這些概念闡明了腸道與其他生理系統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的織密關系。最近的豐富高質量研究揭示了益生菌在通過調節免疫系統功能和利用其自身產物來預防和治療腫瘤方面的重要作用[31]。Bender等發現嗜酸乳桿菌增強黑色素瘤附近CD8+ T細胞的IFN生成,從而有效增強免疫介導的抗腫瘤反應[32]。在肺部方面,口服益生菌已被證明能夠調節肺部免疫功能,從而減少呼吸道過敏性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22,33]。Sun等認為益生菌在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中具有潛在療效[34,35]。值得注意的是,Nole等總結了腸道益生菌與皮膚之間的聯系,強調了益生菌在調節免疫系統功能和維持上皮屏障完整性方面的有益效果,因此在特異性皮炎、痤瘡和傷口癒合等疾病中可能具有潛在益處[36]。此外,新興的證據表明,益生菌對認知、情緒和其他人類行為方面也產生積極影響[37,38]。

作為消化系統的一部分,口腔對益生菌的潛在益處特別敏感。益生菌通常用于影響口腔疾病[39]。這些益生菌已被發現可以拮抗病原體並抑制其毒力,從而在維持口腔健康和預防疾病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許多研究應用益生菌治療口腔黏膜疾病、牙周疾病、牙齒蛀牙、植體周圍疾病甚至口腔癌症,并提供了具體的給藥建議[39,40,41,42,43,44]。在口腔植牙領域,應重視植體的後期護理,不僅需要局部效果,還需要系統性的準備。牙體的後續健康涉及軟組織癒合、骨組織再生、植體周圍病原細菌的控制以及免疫系統調節的炎症反應。考慮到益生菌在系統和局部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利用微生物的潛力促進口腔植體健康似乎是一種可行的方法。本文旨在總結益生菌在牙體健康中的潛在作用,并為未來研究提供可行的方向。

吸引人的子標題:增強牙齒健康的秘密:口腔益生菌的奇蹟

2.口腔益生菌在植牙時骨再生和骨穩態中的作用

成功的口腔植牙復原依賴於穩定的植體,而植體的最佳功能需要穩定且健康的骨組織。一旦口腔外科醫生將植體植入,骨組織與植體之間的關係變得相互依賴,它們的成功與失敗緊密相關。Osseointegration理論最初由Brånemark教授提出,至今仍被廣泛接受和使用[45]。植體達到良好的骨整合是實現正確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植牙成功的理論基礎和關鍵[46]。骨整合的經典定義是植體與骨組織之間的直接接觸和緊密結合,不涉及任何其他干擾組織成分[5,47]。目前有些研究人員將骨整合視為外來物反應,接觸界面產生緻密骨作為防御反應,口腔植體利用這種反應[48]。這強調了免疫系統對骨整合的影響。無論特定的定義如何,骨整合都需要具有成骨分化和骨再生能力[6]。由於成骨活性、炎症反應和血管新生的相似性,骨整合通常與骨折癒合等過程進行比較,儘管存在一些差異[49]。對於臨床常見的骨容量不足或骨缺陷的患者,目前口腔植牙學領域的傳統方法是進行骨增高手術,例如導向骨再生和上顎竇底抬高[50,51]。這些手術涉及在植牙手術前或期間使用成骨導導或誘導材料,然後進行幾個月的時間,以便進行骨組織再生。這些手術的成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的骨再生能力[52,53]。

不僅是植牙手術初期骨形成能力和骨質品質引起口腔植牙專家的關注。手術后需要關注植體周圍骨和骨增量區域的骨質和數量[54]。植體周圍骨損失是一個常見現象,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和患有潛在疾病的患者中[7]。即使在缺乏植體周圍疾病或修復物放置不當的情況下,植體周圍仍可能出現骨損失。任何在植入初期后發生的邊緣骨損失都可能潛在影響植體的壽命[12]。因此,手術區域骨體積的後期穩定性也至關重要。從植牙前和植牙后的角度來看,患者的骨形成能力和骨穩態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增強患者的骨再生能力並減少骨吸收是確保植牙治療成功的方向。

近年來,關于益生菌對全身性骨組織的有益效果逐漸被發現,即使在無直接接觸的情況下也有如此[55,56]。一般而言,益生菌對骨的影響被認為是遠程的,因為骨組織通常被認為是完全無菌的環境。然而,人們對腸道微生物群,即腸道微生物群 - 骨軸在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日益增加的認識[57,58]。在這個背景下,作為腸道微生物特定群體的益生菌發揮著重要作用。

益生菌對骨的有益效果的證據最初來自于對骨折癒合和骨質疏鬆症治療的研究,表明其具有全身性作用。許多動物和人體研究發現,各種益生菌菌株的應用,例如嗜酸乳桿菌和雙歧桿菌,可以加速骨折癒合,促進成骨分化,改善骨小梁參數[59,60,61,62]。文獻中建議,在特別是老年人群中,補充特定菌株的雙歧桿菌可以加快骨折修復[62]。在不同因素誘導的骨質疏鬆模型中,嗜酸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的應用已被證明可以增加骨密度,減輕骨流失,維持骨穩態[56,61,63,64,65,66]。在臨床研究中,益生菌補充的效果與維生素D和鈣補充相當,已被認為是骨質疏鬆患者的治療方法之一[67,68]。在健康人群中,嗜酸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誘導骨相關基因和蛋白(Runx2,Sp7,Bmp,骨鈣蛋白,骨結合蛋白,骨蛋白,骨蛋白,類型I膠原)的上調,促進幹細胞成骨分化,增強骨再生能力[69,70,71,72,73,74,75,76]。在斑馬魚模型中,嗜酸乳桿菌和枯草杆菌等益生菌還可以促進成骨分化和骨形成[73]。對于下頜骨的健康,益生菌的作用也很顯著[77]。也有研究探討了益生菌局部應用在促進植體骨整合方面的作用,並取得了有希望的結果。Tan等人發現,在植體表面局部加載非活性嗜酸乳桿菌生物膜可以通過激活巨噬細胞的Toll樣受體信號通路,分泌成骨因子如oncostatin M,改善間充質干細胞的成骨分化,加速植體骨整合并提高其效果[78]。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用酵母來源的多糖包覆鈦植體可以刺激骨組織分泌成骨因子,促進植體骨整合[79]。

目前,益生菌對骨組織的影響主要來自于腸道。腸道中的益生菌菌株對促進下頜骨健康和穩定性發揮了積極作用。益生菌對骨組織產生作用的機制涉及多個相互關聯的方面(圖1)。


口腔益生菌透過何種方式協助植牙後週圍骨的穩定性呢?

2.1: 益生菌代謝物對植牙周圍骨的穩定性產生重要影響 

口腔益生菌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特別是在植牙和周圍骨組織穩定性方面[1]。益生菌的一個獨特作用方式是通過產生有益的細菌代謝物,例如短鏈脂肪酸(SCFAs)、類雌激素化合物和維生素。有報告指出乳酸菌科物種可以產生SCFAs和硫化氫(H2S)[80],而雙歧桿菌屬物種可以分泌SCFAs和類雌激素化合物[81]。乳酸菌和某些芽孢菌(如枯草桿菌)也可以產生K2維生素,這被認為是骨形成的重要營養物質[82]。這些因素被廣泛認為是促進骨形成和骨穩定性的關鍵因素[69,80,81,83]。在體外和體內研究中,益生菌產生的SCFAs(例如醋酸、丙酸或丁酸)已被證明可以增加骨鈣素和骨保護素的產生,促進幹細胞的成骨分化,增強骨形成,並顯著改善骨小梁參數[70,84]。SCFAs還可以抑制骨吸收細胞的分化,減少小鼠骨吸收[85],從而有助於保持骨質穩定。乳酸菌科物種產生的H2S增強骨母細胞活性,通過激活骨母細胞中的Wnt信號通路來防止骨母細胞凋亡[86]。雌激素對骨組織有保護作用是眾所周知的,雌激素缺乏會導致骨質流失。益生菌可以產生類雌激素化合物[87],例如雙歧桿菌屬物種產生的豆甾醇[81,87]。益生菌產生的這些類雌激素化合物可以通過抑制RANKL通路抑制骨吸收細胞的分化,從而減少骨吸收[88]。此外,益生菌產生的類雌激素化合物和SCFAs也被認為影響系統免疫和發炎反應,這將在接下來的部分中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2.2: 益生菌調節發炎程度對植牙後骨組織穩定性的重要作用

益生菌的一個重要作用方式是通過調節腸道內的免疫和發炎反應,在腸道遠程影響其它部位的功能。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牙的骨結合和周圍骨組織的穩定性與免疫調節密切相關[12,89]。免疫細胞和發炎因子在骨組織再生和穩定性中起著重要作用。益生菌可能調節系統和局部的發炎水平,從而促進骨組織再生並維持骨質平衡[30,62]。RANKL/RANK通路、TNF-α/NF-κB信號通路和Wnt通路對調節骨組織內成骨和破骨活性至關重要,而這些通路的調節受到發炎環境的影響[90,91,92,93,94]。有報告顯示長雙歧桿菌、巴氏乳杆菌、雷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乳酸菌可以降低骨組織中炎性細胞因子TNF-α的表達,從而減少TNF-α/NF-κB通路的激活,減少破骨細胞的活化,並預防骨質流失[81,83,88,95,96,97]。減少骨組織中TNF-α的表達還會導致RANKL表達減少,骨母細胞增加骨母細胞產生OPG,確保骨母細胞活性,減少骨破骨細胞的分化[56,88,96,98,99]。植物乳杆菌和雷氏乳杆菌可以增加組織中Wnt10b的表達,激活Wnt/β-連接蛋白信號通路,抵消TNF-α的抑制作用,增強小鼠的成骨能力[70,95,100]。長雙歧桿菌、巴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雷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等益生菌還可以降低骨組織中IL-1β、IL-6、IL-17的表達,同時增加IL-10的表達[83,101,102],從而抑制RANKL/RANK和TNF-α/NF-κB通路介導的破骨效應,維持植牙周圍骨組織的穩定性[81,102,103,104,105]。Treg細胞和Th17細胞之間的平衡在骨質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04,106]。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雷氏乳杆菌和長雙歧桿菌,可以增加骨組織中Treg/Th17比率,從而增強成骨活性和抑制骨破骨細胞的分化[97,103,107,108]。骨組織中Treg細胞的增加也會導致TNF-α和RANKL的表達減少,以及IL-10和Wnt10b的表達增加[70,100,103]。

 2.3: 益生菌促進血管生成對植牙周圍組織的幫助 

益生菌能夠抑制發炎可能與其增強腸上皮穩定性的能力有關[62]。腸上皮穩定性對腸道病原體的轉位有直接影響,進而影響系統性發炎反應和骨組織的穩定性[69]。某些益生菌菌株,如青少年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雷氏乳杆菌和粘液黏酸無菌Akermansia muciniphila,已經表現出增強腸上皮細胞中Ocln基因表達的能力。這導致腸上皮細胞之間緊密的細胞連接增強,從而減少了系統性發炎[55,58,59,62,68,109]。這些效果在促進骨組織再生和維持骨質穩定方面起著建設性作用[55,58,59,62,68,109]。益生菌對抗系統性發炎的能力可能還與其產生類雌激素化合物和SCFAs有關。這些物質有可能減少促炎細胞因子(TNF-α、IL-1、IL-6)的水平,同時增加抗炎介質IL-10的表達[88,110,111]。此外,這些短鏈脂肪酸被認為可以刺激Treg從腸道壁遷移到骨髓,從而增加骨髓中Wnt10b的表達,促進骨組織再生過程[81,100,112]。

2.4: 益生菌促進營養吸收有助於植牙後骨組織健康


在植牙結合和骨增量手術中,有效利用成骨能力也依賴於促進組織血管生成,這是不可或缺的[113]。有限的體內和體外研究表明,某些益生菌,無論是在活體還是在細菌培養上清液中,都可以局部刺激血管生成。它們被證明可以誘導VEGF的產生,從而促進內皮細胞的生長和遷移[114,115,116]。劉等人發現,在小鼠骨折模型中,腸道中Akermansia muciniphila的使用還可以誘導骨痂組織中的H型血管形成,從而促進骨再生[109]。然而,目前的證據主要表明這些血管生成效應依賴於益生菌的局部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其在植牙周圍骨組織再生中的應用。

此外,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的益生菌也有助於骨骼系統的健康[55]。多種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巴氏乳杆菌、雷氏乳杆菌和長雙歧桿菌,已被證明可以增強鈣、維生素D和維生素K的吸收[64,117,118,119]。這些營養素被認為對植牙結合和周圍骨組織的穩定性至關重要[120,121,122,123,124]。

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使用益生菌對於滿足植牙治療的骨骼需求是有益的。它們促進成骨,維持骨質平衡,甚至可能有助於血管形成。

3.口腔益生菌在植牙時加速口腔傷口癒合的作用

親愛的讀者,口腔傷口的癒合速度和質量是植牙手術後至關重要且容易觀察的因素。良好的傷口癒合是植體後續骨整合和感染控制的先決條件之一[3,4]。特別是對于接受骨增高手術的植牙患者來說,優化傷口癒合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4,113,125]。如果手術部位較廣,對傷口癒合有較高的要求[4,113,125]。一些研究表明,黏膜的質量甚至會影響植體周圍炎的發生[4,126]。傷口癒合不僅緩解患者的不適,還減少了手術失敗的風險。此外,患有某些潛在疾病(例如糖尿病)的患者的傷口癒合速度較慢。提高傷口癒合速度和質量對于患者體驗和植體效果都具有重要意義。

口腔黏膜傷口癒合的機制與皮膚類似,但由于結構上的差異,癒合過程中存在細微的變化。與皮膚不同,口腔黏膜傷口表現出加速癒合和減少瘢痕形成的特點[127]。口腔黏膜傷口癒合過程包括血管止血、炎症反應、增殖和重塑。傷口形成幾分鐘后,會引發一系列止血反應。隨后的幾天內,將出現炎症反應[128]。在此階段,嗜中性粒細胞進行去除死組織,巨噬細胞則通過分泌炎癥細胞激素進行調節。大約一周內,炎症反應減弱,開始增殖階段,此階段纖維母細胞增殖、遷移,組織中開始有膠原沉積和新生血管生成,進而促進傷口的閉合。接下來的幾周內,組織重塑,形成更加成熟的緻密膠原網絡[127]。傷口癒合與組織再生、感染控制、免疫調節和炎症調節密切相關。促進上皮化和調節過度的炎症反應是促進口腔黏膜傷口的最佳質量和迅速癒合的基本策略[127]。

益生菌在促進傷口癒合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受到認可[116,129]。最初,益生菌被發現有助于皮膚傷口的癒合。在燒傷或手術后,局部或全身應用益生菌可以加速傷口癒合,減少與傷口相關的併發癥[130,131,132]。尤其對于患有傷口癒合障礙(如糖尿病)的患者,益生菌對傷口癒合有良好的效果[133]。許多關注口腔黏膜傷口的研究也揭示了益生菌在口腔傷口癒合中的重要性。韓等人證明,局部應用的乳酸桿菌重吐菌製劑在小鼠齒龈傷口模型中顯著增強了傷口癒合[134]。他們還證明了乳酸桿菌對小鼠腭傷口癒合的有益作用[135]。益生菌在促進傷口癒合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圖2)。


4.口腔益生菌在植牙對抗周圍植體疾病中的作用

親愛的讀者,植牙手術中最常見的生物學併發症是周圍植體炎,這是指環繞植體的軟組織和硬組織的發炎。這些組織為植體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護[177]。如果發生周圍植體疾病,它們會顯著影響植體的功能和美觀。周圍植體疾病分為“植體周圍黏膜炎”(僅涉及軟組織)和“植體周圍炎”(涉及軟組織和硬組織)[178]。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治療植體周圍黏膜炎,它會進展成植體周圍炎。周圍植體疾病會對周圍的軟組織和硬組織造成損害,直接導致植體失敗[179]。

整體而言,周圍植體炎的發生率在1.1%至85.0%之間[8]。對于植牙超過一年的患者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植體水平上周圍植體炎的患病率為10.7%[180]。植牙放置后三年內,根據植體數量,周圍植體黏膜炎和周圍植體炎的發生率分別為29.48%和9.25%[181]。最近在中國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植體放置2.5年后,植體周圍黏膜炎和周圍植體炎的發病率分別為36.69%和7.66%[182]。周圍植體疾病對牙齒植體的長期功能造成重大挑戰,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14]。

周圍植體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周圍植體組織的微生物感染[183,184]。周圍植體炎的特點是牙周囊微生物生態系的失調[185]。就病因學和病理變化而言,周圍植體炎和牙周炎有顯著的相似之處。有些研究認為植體周圍疾病的病原菌和牙周疾病的病原菌之間沒有區別[186]。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周圍植體炎的病原菌群可能有輕微的差異[185,187,188,189],且在個體之間的微生物組成存在著很大的差異[187]。除了在牙周炎中常見的細菌群,如紅複合菌和其他細菌(包括牙齦綠膿菌、核形梭菌、中間梭菌、叢枝菌屬梭菌和鞘螺旋體菌)外,周圍植體疾病還經常涉及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黑色叢枝菌、彎曲菌屬菌等[177,19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牙周疾病病原菌,包括牙齦綠膿菌、核形梭菌、中間梭菌、叢枝菌屬梭菌和鞘螺旋體菌,在周圍植體疾病中高度盛行且發揮著重要作用[177,187,188,190,191]。尤其是牙齦綠膿菌、核形梭菌和叢枝菌屬梭菌在周圍植體疾病中出現頻率較高[188]。在病原菌的攻擊下,宿主的過度炎症反應導致周圍植體軟組織和硬組織的破壞,最終導致植體治療的失敗。

益生菌長期以來被證明是治療感染的方法,包括口腔腔內失調和傳染病[192]。它們似乎對周圍植體疾病也有特定的好處。益生菌在調節牙齒植體周圍微生物群的失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可以有效地抑制周圍植體組織中致病菌的定殖,平衡口腔微生物群,從而發揮抗感染的作用[135]。從微觀上看,益生菌主要通過以下方式發揮作用(圖3)。


5.口腔益生菌在口腔植牙中的應用前景

對於植牙手術,益生菌具有廣泛且顯著的效果。它們能夠通過影響當地的硬組織和軟組織,直接影響植體的預後。同時,益生菌也能夠透過影響全身狀況,間接支持手術後的癒合和植體的骨結合。從局部角度來看,益生菌可以促進當地軟組織和硬組織的再生,對抗病原細菌並減少當地的炎症反應。從整體角度來看,攝取益生菌可以調節全身的免疫炎症反應,增強營養的吸收。此外,益生菌還具有遠程協助骨組織再生和平衡功能,因此在植牙後的健康護理中尤其有價值。

作為干預措施,使用益生菌具有內在價值,因為它具有較低的安全風險和非侵入性的干預方式。益生菌值得廣泛使用[22,225,226,227,228]。然而,在其正式應用於臨床實踐之前,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

益生菌對人體健康有益,益生菌的使用已有悠久的歷史。一般情況下,益生菌與人體的不良反應相關性較小[81,192,229]。儘管在臨床設置中益生菌的不良反應極為罕見,但在使用益生菌進行臨床應用時,謹慎行事可能是明智的[229]。益生菌與一些潛在風險和理論風險相關[230]。益生菌可能會引起系統性感染的風險[231,232]。事實上,在沒有特定疾病或特定干預的患者中,益生菌引起系統性感染的可能性通常很低[233,234]。根據目前的臨床研究,使用益生菌的患者中可能存在與短腸綜合征(SBS)、心臟瓣膜疾病以及需要中心靜脈導管的患者相關的系統性感染風險[230,233,235]。益生菌因分泌D-乳酸等物質在一些研究中被報告可能會引起腸道手術患者的腸道不良反應,如腹痛、噁心、軟便、脹氣和味覺異常[229,236]。然而,與不接受益生菌的患者相比,接受益生菌的患者通常經歷較少的腸道反應[235]。由於益生菌的免疫調節作用,它們還可能在身體中引發過度的免疫反應。一些報告顯示,在使用益生菌後,某些人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哮喘和過敏性過敏反應的風險增加[233]。然而,整體而言,此類事件的發生率非常低[229]。益生菌作為細菌,可能會與致病細菌發生抗生素抗性轉移。目前普遍認為益生菌的抗生素抗性轉移概率非常低[231,233,236]。然而,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的要求,必須對益生菌的臨床相關抗生素抗性基因進行解釋[236]。目前正在對益生菌的基因轉移進行監管和監測。在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據報導,益生菌可能對抗生素治療後腸道微生物的恢復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237]。儘管目前沒有臨床證據表明這種現象可能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238],但益生菌的安全性問題在使用期間值得持續關注。此外,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試驗結果和實驗模型,以進一步完善益生菌使用的指南。確保益生菌的最佳臨床效益得以實現是很重要的。

不同益生菌株的臨床效果差異顯著。即使是同一物種的傳統益生菌,如Lactobacillaceae和Bifidobacterium,不同的株系也表現出不同的特性。例如,據報導,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已被證實會降低角質細胞的活力並抑制再上皮化[116,139]。此外,並不是所有的益生菌株都對促進骨生成、傷口癒合和對抗周圍植體疾病病原菌產生相等的效果。此外,不同益生菌株的接受程度在個體之間可能有所不同,這也會影響不同個體間益生菌的有效性[239]。因此,益生菌的選擇應優先考慮菌株的特異性。需要進一步研究不同菌株在植牙各方面的證據,以幫助確定最佳的益生菌組合,甚至探索通過生物技術開發改造菌株的可能性,結合不同益生菌株的優勢。

基於目前的研究成果,需要進一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來應用益生菌在植牙領域。儘管有大量證據支持益生菌在對抗周圍植體疾病、促進口腔黏膜傷口癒合和增強下顎骨健康穩定方面的作用,但對於植牙手術的研究仍然不足。我們認為,根據現有證據,在牙科植體植入時進行益生菌研究至關重要。此外,益生菌的研究可能對患有特定潛在疾病和老年人的患者更為重要。目前的證據表明,益生菌在緩解潛在疾病影響方面表現出顯著潛力,特別是在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等情況下[64,67,133]。在口腔植牙領域,像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這樣的情況通常被認為是植體健康的高風險情況[7,9,10]。然而,一些研究人員現在認為,潛在疾病可能不是植牙手術的絕對禁忌[7]。因此,對於患有潛在疾病的植牙患者進行益生菌干預似乎更具意義,因為這些患者可能比健康的個體獲得更大的益處。

益生菌是人體微生物群中的重要微生物。由於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益生菌可以應用於各種疾病。我們已經總結了益生菌在植牙後幾個方面提供的好處。根據這個綜述,我們認為益生菌在促進軟組織和硬組織癒合、維持骨質平衡和對抗周圍植體疾病在口腔植牙中擁有潛在應用價值。我們呼籲進一步研究來探索他們的潛在價值。